您當前的位置 :首頁 > 高考指南> 家長必讀> 兒子高考630分,媽媽一條朋友圈讓所有人心酸:你考得越好,我越難過...
高考,是孩子的成人禮,也是一場盛大的告別儀式;
至此,父母只剩背影,故鄉只有冬夏......
這兩天,高考成績陸續出來了。
同事玲姐的兒子今年也參加高考,成績出來了,考了630分,超當地理科第一批分數線100多分,心儀的那所北京211估計是穩了。
昨天上班的時候,玲姐和我們分享了這個喜訊,臉上滿是抑制不住的歡喜和驕傲。
可凌晨12點多的時候,我卻無意中刷到了玲姐這樣一條朋友圈:
翻來覆去睡不著,兒子考得好,我應該替他高興才是,可一想到他要去那么遠的地方讀書,就莫名的失落......
我想,玲姐深夜的這條朋友圈,大概會有無數父母感同身受吧。
孩子飛的越來越高的同時,也意味著一點點遠離父母身邊。
想起網上有一段話:
“高考后,你再也看不到書桌前那個熟悉的身影,回家后再也沒有那一聲安心的呼喚,清晨再也無法叫他起床,深夜更無法替他蓋好掉落的被子。
甚至連那些爭吵和煩惱的日子,都終將一去不復返。”
父母與孩子這一生的緣分,深深淺淺,最終卻都指向了兩個字——分離。
我想,每對父母與孩子,人生大抵都會經歷這樣一個漸行漸遠的過程吧。
有些事情,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,就已經注定...
那一年,他在我們全家的萬眾期盼下呱呱墜地。
我掙扎著虛弱的身子接過他,只一眼,我就知道,懷里這個皺皺巴巴的小家伙就是我一生的牽掛。
我陪伴著他度過了許多人生的第一次:
第一次斷奶,第一次走路,第一次打針,第一次過生日,第一次爬山...
而他也總是特別黏我。
平常在家里,我走到哪他就要跟到哪,我去上個廁所也要一屁股坐在門外等著;
第一次送他去幼兒園那天,他死死摟著我的脖子不放開,在門口放聲嚎哭了半個小時;
連旁邊本來在媽媽懷里傷心欲絕的小女孩都停下來,好奇的看著他。
最后還是我趁著他哭到沒力氣,才一把把他塞進老師的懷里,三步并作兩步逃離了現場。
有一次,我出差了一個星期。
回家剛進門他就一把撲過來抱住我的大腿,像被拋棄的小動物,既委屈又傷心,大滴大滴的淚珠噼里啪啦地往下掉。
我連忙蹲下來抱住他,好說歹說半個小時才止住他的眼淚。
那天臨睡前,我跟他說晚安:
他揚起稚嫩的臉龐,認真地問我:媽媽,你再也不要離開我了好嗎?
我鄭重地點了點頭,俯下身抱住他軟糯的身子,心里滿是柔軟,覺得自己是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。
那個時候啊,我是他的全世界,是他全心全意信賴依靠的人。
那一年,孩子7歲,開始了他的小學生涯。
他每天8點上學,5點放學,10點準時睡覺。
除去做飯、上下學,我們每天能相處的時間一下子縮短到了4個小時。
本來以為我們會彼此珍惜這段時光,享受母慈子孝的溫馨晚間時刻。
可誰知道:從其樂融融到硝煙彌漫的戰場,原來只隔了一場家庭作業。
每天吃完晚飯,客廳上空都會盤旋著我的怒吼:
這么簡單的題都能算錯?
半個小時了,你去了3趟廁所?能不能消停一點!
孩子他爹,你兒子我教不了了!
我怎么也想不明白,之前那個乖巧懂事的小男孩怎么就變成了一個上竄下跳的皮猴。
那個曾發誓要全心全意愛他的我,有時也難免情緒失控、怒目圓睜,恨不得揍他一頓,然后奪過他的筆替他把作業寫了。
偶爾他也會抱住我的脖子,可憐兮兮地問我可不可以少做幾道題。
我總會堅決地拒絕:“不行,作業寫不完不許睡覺?!?/span>
有一次,我在替他收拾書包時看到了他寫的作文《我的媽媽》。
我希望我的媽媽可以多陪我聊聊天,不要總是催我寫作業。
我希望她可以像以前一樣,一直愛我,一直溫柔;
我看著看著,不知道為何,眼角有些濕潤。
我何嘗不想多陪陪他,做一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媽媽啊。
可是為了他的將來,為了他以后能夠面對社會的風吹雨打,我今天必須狠心。
那一年,孩子13歲,上了初中。
他每天都要上晚自習,等回到家,再吃個飯,基本也就8點了。
值得慶幸的是,他終于開竅了一些,不用我再逼著吼著去寫作業了。
當然,我也很少和他發脾氣了。
原因也很簡單,我已經逐漸退出了他的作業主戰場。
畢竟他作業本里那些奇奇怪怪的題目,我也已經看不懂了。
我每天晚上的日常也開始變得單一:做飯、陪他吃飯、給他房間送水果、催他睡覺。
每天唯一能好好交流的地點,也只剩20分鐘的餐桌了。
可有時候,明明他就坐在我身邊,我卻覺得對他的了解越來越少。
有次打掃衛生,我偶然看到他的抽屜里有本未上鎖的日記,便好奇地打開讀了幾頁。
沒想到,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奔過來,一把奪回了那個本子;
然后,罕見地跟我發了脾氣,推搡著把我趕出了房間。
接下來的那一整天,他都躲著我,一句話不跟我說。
那天半夜,我失眠到凌晨3點:
我知道,他長大了,需要擁有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空間。
可是我還是抑制不住的失落,那個和我親密無間的小毛孩,再也回不來了。
那一年,孩子15歲,上了高中。
因為學業繁重,他變得更忙碌了,家里到學校路途遙遠,他開始住校,每周末才能回家。
而我呢,也開始過起了每天掰著手指等待周末的日子。
因為只有周末,家里才會因為他的歸來變得忙碌而熱鬧起來。
但即使能回家,他的周末也基本上是在補課班度過,回到家也是待在自己的臥室里趕作業。
我們的交流也越來越機械而簡單:
媽,這件衣服幫我洗了;
媽,幫我把卷子簽下字;
媽,晚上我不吃飯了,約了去同學家溫書.....
周末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,每周臨行前,我都會給他的箱子里塞好多東西:牛奶、水果、餅干、藥品、自制榨菜......
他每次都會滿臉嫌棄的挑挑揀揀,把不想要的東西扔出去。
可我總會趁他早上睡覺的時候,一樣一樣再塞回去。
高二那年,學校文理分科。
他的物理成績一直不賴,化學成績也尚可,按照我和孩子他爸的設想,肯定是要順理成章的選擇理科,將來也好就業。
可是他偏要學文,理由只有一個:他喜歡。
我堅決不同意,為此和他大吵了一架,那是我們第一次爆發如此激烈的爭吵。
他像一頭憤怒的小獅子,撂下一句“你無權干涉我的人生”,便從家里跑了出去。
在3天的冷戰之后,以及孩子他爹的勸說下,我還是選擇了妥協。
我也終于明白,這是他的人生,他的選擇,我終究沒有辦法替他決定一切。
那一年,孩子18歲。
他不負重望,考上了一所省外重點大學,全家都歡欣鼓舞,說好了要一起去學校送他。
2200公里,20個小時的火車,是從家到學校的距離。
去時的火車上,我一遍遍地和他念叨著注意事項,生怕他離開家一個人過得不好。
分別那天,我站在校門口使勁朝他揮手,看著他的身影一點點消失在拐角處。
恍然間,眼淚竟然撲簌簌的掉落下來。
回去的路上,我的心里感覺空落落的,就好像被人生生挖去了一塊似的。
家里又恢復到了二人世界,日子就如同毫無波瀾的湖水。
偶爾濺起的一朵水花便是每周五晚上9點——這個時間他通常會給我們打來電話。
其實電話里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,無非就是最近做了些什么、去了哪里玩,可我卻總是聽得津津有味。
我們的日常交流,幾乎都是在微信上進行。
雖然大部分都是我對他的囑咐,而他總是簡單的回一個“嗯”,“在上課”。
在我的千盼萬盼下,終于等來了寒假。
假期里,我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變著法兒的給他做好吃的,連帶著我和他爸也胖了一圈。
他爸在一旁吐槽:我兒一放寒暑假,我這也跟著改善生活啊。
我翻了個白眼,懶得理他。
其實,我趁兒子沒回來前,早早地做了一張清單,列舉了十幾條假期想和他一起完成的事情:
全家人去公園踏青;
一起去拍一套全家福;
教會他做10道菜;
一起去給他買衣服;
一起去周邊自駕游;
...
可是,就算是放了假,他也好忙啊,一會和朋友出去聚餐,一會又要和同學參加公益活動,一走就是好幾天。
最后,清單上的事項連一半還沒有做完。
孩子他爸看我難過,安慰我說:以后有機會再一起完成吧,肯定有機會的。
可是我心里清清楚楚地明白:
以后的他只會越來越忙,他會留在大城市工作、買房,會結婚,擁有自己的新家庭。
往后余生,他能留給我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,越來越少...
就像網上那段話說的:
7歲以前,家是孩子的全部;
7-12歲,家是晚上;
13-18歲,家是周末;
18-22歲,家是寒暑假;
22歲以后,家就是春節...
原來,作為一個母親,我正在一點一點退出他的人生主舞臺...
為人父母后,總會恍惚間覺得:
養育一個孩子,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。
盼著他出生,盼著他長大,盼著他成才,終于盼到他展翅高飛,孩子卻從此越飛越遠,猶如風箏斷了線。
就像一位作家曾經說的:
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
無可奈何,卻又是每對父母逃不開的宿命。
可是,我們依舊會在他取得成就時真心鼓掌,在他踏上夢想之路時微笑著揮別。
因為,為人父母,終會明白:
對孩子最深的愛,不是把他留在身邊;
而是用盡全力把他推遠,送他去讀書、去遠行、送他越飛越高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因為我的愛屬于你,而你屬于美好的明天。
如今,趁孩子尚在身邊,珍惜和TA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吧;
把愛與關心揉進日常的每一個動作,每一句話語,每一個微笑里,別讓這份愛留下遺憾。
總有一天,你會發現,人生最美妙的旅程,不過就是和孩子彼此成就了最好的自己。